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砚池絮语

游思草堂文集4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03-09  阅读次数:   次

如来如去的云

                   ——“修心”寄语   关麟英

   希望这些话能给愿意离苦得乐,有一个光彩人生的人们一点帮助。                     “修心”的必要

“修心”、“修身”就是“修命”。其中又以“修心”为要。“心”定则气血旺,百病自消。使人活得幸福美满、延年益寿。

如果我们不关注自己的生命,把自己身心的能量过多地投放到过去和未来,不是投入到当下,那我们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修心”就是修掉负面心理产生的念头,从而拔掉烦恼和痛苦的根源。现代社会的变动不居,繁乱复杂,使人们急于获得权力、金钱的心理冲动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常态。把自己禁固在以“我”为中心的狭隘范围内,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去衡量和处置周围的一切。自私的狂热足以毁灭人类自身和万物赖以栖息之所。人们当中的大多数,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很少去认真思考关於生命和与其相关的问题。在“生”与“死”这个自然法则面前绝对是人人平等的。不管你有多大权力、多少财富,也不论你何等卑下,当死亡逼近时,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肉体在不可逆转中化为灰烬。死亡无情地结束了生前的一切。活着的时候不顾一切地争权夺利,没有感觉到还有生命的存。认为生命是他人的;只有权利才是自己的。一旦死亡来临,才发现生命的重要,又匆忙拿钱去买命,可惜为时已晚。当死神和病魔盯上你的时候,说明你的身心都出了问题。这里我们仅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它的真实过程。在职业场中,人们之间激烈的竟争不论是公开的、隐蔽的、还是破坏性的,其出发点不外是企图最大限度地削弱对手的实力和影响力,或者干脆将其赶下竟争舞台。在人们整体道德品质缺失的状况下,这种竟争会变得不择手段。你死我活。那种相互支持,合作和谦让的人格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由贪婪和自私心理滋生的权力欲、金钱欲、占有欲驱驶的心能消耗战夜以继日地进行着。这时,一个能力比你差的同事竟然受到上司的赏识,提拔重用,你顿时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打击,提拔迁升的机会一下子变得渺茫。你开始对上司不满,骂他有眼无珠。如果被提升的是一位女同志,你甚至会幻想她在男女问题上是否与上司有染。你用这些外在现象进行分析的结论是你被冷落了,你的能力和你平时的努力都无足轻重。一文不值。于是你的情绪一落千丈。在行动上你对工作越来越没兴趣。对人对事表现出冷漠。接着就开始想方设法进行报服。但又苦于无方。在失望和痛苦的状态中受着难以言表的折磨。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无精打采,近乎绝望。这是一种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就在“心”的深层种下的嫉妒的种子,在适当的机会来临时,便开始发芽,成长壮大。这是一种常见的负面心理。产生嫉妒的原因是害怕失掉目前所占有的利益和怕失去企盼获得利益的机会。这种不安因素虽然潜藏于人的心理较深的层面;但时刻在显露着它的行踪。它支配着人的行为,还可能决定着人的命运。嫉妒的发生还来自于一个人长期处于害怕失落的恐惧感。在物质和感情的占有上总喜欢拿自己与别人做比较。官位的大小、待遇的高低、金钱的多少。别人住一幢大房子你心里也不舒服。人长得漂亮、也是被嫉妒的内容。嫉妒无所不在,它就像病魔一样占据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无法察明事物的真相。有时嫉妒又来自虚无飘渺的无名妒。如果一个人长期陷入嫉妒的泥潭,不但没有快乐和幸福可言,生理也会出现大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盲目的、不学无术的、缺乏自信的虚荣心。其实,失败只不过是暂时的迷途。我们不可因为别人比我们强而在“心”中种下绝望的种子。把“心”从攀缘外物转为向内观照。观照人身难得,生命可贵。不要在无谓的斗争中耗尽命光。有时,当我们受到心理伤害时,往往会去找医生治疗或想得到朋友的安慰。但是,人的心理疾患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亲朋好友的安慰以及医药就可以治癒的。心理伤害是一种特殊的伤害。它产生的负面心理带来的负面能量是非常强大的,它控制着人的意识,控制着人的行为。对人体各部位的细胞造成很大的压力,当细胞无法承受压力时,便开始死亡或变异。发生在心灵上的伤害直接导至身体各部机能的损害。细胞自我生存的适应性在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而随着心理的变化而变化。从心理与肉体的关系而言,心理是主动的,肉体是被动的。肉体受制于心理。“修心”的放松和宁静将我们全身的细胞激活。使它们充满活力。它们释放的正能量是抵御和消除疾病的根本条件。特别是心理方面的疾病,只有调整好心理状态,才有可能根本治癒。心理的放松和宁静是身体自我调理的基础。我们可以在“修心”的观想中通过特定的方式将外部能量引入体内,以激发和调动身体自身的能量,这种内外合一的能量通过意念的强化会产生超常的能力。只要我们在安祥、清净的的心态中将这种能量投入到人体需要的部位,再给以某种信息指令,去完成我们想要做的事情。例如治疗某个部位的疾病,只要把这种能量通过特定的方式输送到某部位的病灶处,再加之以特定的信息指令,疾病治癒的成功功率是很高的。“心”的问题,只能从“心”的自身去寻找解决办法。这是真正的出路。

“修心”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获得证悟。并非追求暂时的快乐。因为暂时的快乐大多是建立在“无常”的基础之上。追求来的快乐看起来还满不错。但随着时间的脚步,它们很快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只不过是人们临时的玩具而已。反过来,当人们追求的快乐无法获得时,烦恼和痛苦将应运而生。例如职场失意、生意亏本、感情挫折、甚至别人一句不顺耳的话、一个令人不快的眼神都可能会使我们不悦或心理失衡而生病。告诉人们需要保持正念的做法很难办得到。人们有时也明知道自己在不停地对生命做着残忍的“自我欺骗”,但我们仍然将那些使我们不得安宁,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烦恼和痛苦的各式各样的念头紧紧地抓住不放。我们发现自己无法摆脱外物的吸引,无法放下对外物的攀缘。如果在人们面前摆着两样东西,一样是装满使人获得智慧,离苦得乐教法的箱子;另一个是装着一张中了大奖的彩票的信封,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既想免于痛苦,又不愿意放下,是生物的最大弱点。人类可以说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生物。

“修心”会让我们的“心”平静,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活力,使我们增长智慧和慈悲。让生命之光变得灿烂。但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因为“修心”的核心是用来摧毁我们多年积累的负面心理和各式各样的习气。也可以说是用来推翻我们原有的生命价值观。使我们脱胎换骨,这听起来有点吓人,如果不一层一层脱掉緾绕在我们身上负面心理和习气的旧皮,平静快乐的新皮从何而生。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而且是漫长的。不会像吃一块糖果,马上就会尝到甜头。也不是参加几次养生保健活动就能奏效的。

                关于“心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心”,不是指我们身体里那颗促使血液循环的心脏。也不属心理学的范畴。而是指“心”的究竟本质。“心”没有形式,没有中心,没有边际。也没有内容。它像天空一样,清沏、透明、纯洁。清净。这是“心”的底蕴。“心”有很多层面。“世俗心”(亦即“凡夫心”)这个层面的“心”是一个闪烁不定、变幻无常的“心”。它不断地攀缘外物,又被外物牵引。念头从它那里源源不断地滋生出来。它感受着由欲望的满足与否所带来的快乐和痛苦。在外部因素的制约下,它将伴随人的一生。它那顽固的“我执”不会轻易改变。这个层面的“心”是一个顽冥不灵的“心”。“心”的本来面貌称之为“心性”。佛教教义中称“佛性”。它空无一物,却又是我们生命中最有价值、最有啟示性的东西。它蕴含的慈悲和智慧始终都园满俱足。它对外在的一切都表现出大公无私的平等。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有时候偶尔也能体会它的存在。虽然如此,我们对它却全然不知,不认为那就是我们的“心性”。“现代文明对于“心性”毫无认识。作家和知识分子不曾写过有关“心性”的书;当代科学家不直接说“心性”。大部分科学家全然否认“心性”存在的可能。在大众文化中,“心性”毫无立足之地。没有人唱它,没有人谈它,电视也不播它。我们所受的教育几乎都在告诉我们,除了五官所能认识的世界外,一切都是不真实的。有时候我们还是能瞥见“心性”的,这些啟示性的东西,可能是在欣赏一首优美的曲子或徜徉在宁静清沏的大自然中,或是品尝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当我们看着雪花翩翩飘下或看到太阳从山后缓缓升起,看到一束光线神秘地投进屋内,都可以让我们瞥见“心性”的存在。这些光明、安祥、喜悦的时刻,都曾经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而且奇妙得使人终生难忘”。(摘自【美】索甲仁波切(sogy al Ri npoche)《西藏生死之书》)(註1)“心性”又像草原的天空。清沏蔚蓝。偶尔有几朵白云飘过,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又飘向何方。前面的飘走了,后面的还没有到来。就像我们无穷无尽的心绪。百灵鸟迎着风,搧动着翅膀,停住在云端,唱着动听的歌谣。仿佛天音与心共鸣。当白云飘过之后,天空依然清沏蔚蓝,云没有把天空划出任何痕迹。当你处于这样美好的境界里,会体会到身心从未有过的舒畅,你在不知不觉中体验着你的“心性”。“心性”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也不是在“心”里制造一个“心性”,更不是从外部刻意安插到“心”里的某种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有体验“心性”的机会和能力。它是自自然然、平平常常的东西。它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当你在体悟“心性”的时候。由迷惑带来的烦恼和痛苦就会烟消云散。让我们真正看到了自己。我们也依此从那些平时觉得津津有味的念头的牢狱中获得解救。看到了我们生命的真正价值。 我们说“心性”就是“佛性”。但不等于说人就是佛,反过来,佛也不等于人。他们之间根本的区别在于“佛”是证悟空性的觉者。而人则是被“六尘”蒙蔽的众生。“心性”被“六尘”也就是“凡夫心”的污垢包裹不能呈现。平时妄念丛生,执迷不悟,所以常受诸苦。当今有不少人抓住人们希望获得精神慰藉的心理,大行其骗。多识·洛桑图丹琼排仁波切在《爱心中爆发的智慧》(注②)一书中说:“佛法中说:释迦牟尼之后弥勒出世之前没有以佛身出现的佛。藏传佛教中的活佛是化身的意思。实际上没有活佛的含义。这是翻译上的错误。哪有那么多的活佛。一般都是高僧、菩萨的化身。凡是自封的,都是不可靠的。”“佛门中真正具备传法资格的人不会出寺,进行卖法活动。不会走街串巷,扮演”“卖膏药”耍猴戏的角色。当前那些热衷于传法灌顶走街串港的人,大多数并不具备传法灌顶的资格。其中有很多是打着佛家旗号的骗子。”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之书》中指出:当你体悟”“心性”时,迷惑被一层一层剥掉。你并非真的“成”佛,只是渐渐不再迷惑自己。成佛并非全能的精神超人,而终于成真正的人。人类的“凡夫心”在人的一生中始终占据着“心”的统治地位。平时,它通过各式各样的形式显示它的存在。其中以贪、瞋、痴、慢、妒最为突出,它们占了“凡夫心”大部分位子。当我们体验到“修心”带来的轻松、愉快和舒畅之时,就会觉得平时那一大堆念头就成了阻碍我们获得解脱的真正敌人。并开始自觉地厭恶它们。在“修心”中体验“心性”是非常真实的事情。不管我们的心绪有多么杂乱,只要如法去修,持之以恒,就一定会取得成果。

                信心与爱心

当我们对“修心”知识还不了解时,不可以冒然行事。要了解“修心”的意义和可行性。这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是我们对“修心”确立信心的先决条件。首先要了解有关“修心”的理论知识,以确立其合理性,在思想上明确它是改善人类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在考察可行性的同时,还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修习方式。第二是确立前人“修心”成果的可信性。我们不能用感情冲动的方式或用迷信的心理去误导自己。对前人的“修心”成果,只要我们从他们的道德品行、学识、成就、所持观点在“修心”领域是公认的正法,确实是可靠的传承者。具备这些条件,这个修法则是可以信赖的。对初学者来说,没有必要自己对“修心”去做亲证,我们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当前最缺乏的就是对“修心”的信念。确立信心比什么都重要。信心的确立是在对其修法的考察、研究、比较之后明了其可靠性、合理性和利用价值之后的做出的选择。而不是盲目的,轻率地,也不是出于某种强制的或欺骗的手段。完全是建立在自由选择之上。对某个事物的怀疑是人之常情。我们不应该反对怀疑。但我们反对盲目怀疑或病态的怀疑。就怀疑的本质来看,它是一种不自信、又不信他的虚弱心理状态。尽管有时也装出一付若无其事的样子,但无法掩盖内心的空虚和无力。处于这种心态的人,他们不只是由于不了解人或事的真实面目,而且也怀疑自己是否有了解其真相的能力。这是一种心灵的病态。这种病态心理有时会发展成极瑞主义,即为了怀疑而怀疑。他对什么都不信、怀疑一切。这实际上是失去理智的表现,是怀疑病态狂。它看起来是对外在事物的拒绝接受,但它却是潜藏于“心”的深层的自我保护心理,属于人类的“妄想证”。因为它经常用盲目的自我意识去否定真理。这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严重阻力。

人们的心理需要决定人们对信仰对象的选择。信仰如果来自某种外在势力的强迫,信仰则表现为不情愿,不得巳。人们越是无知、越愚昧、越缺乏独立人格意识,强迫者则越容易得逞。只有正信、才能真信、真信才能坚信。正信是理性和智慧的选择,是我们全身心投入到所信的事业的动力。获得信心的条件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和善知识的“修心”经验之外,还决定人的“悟性”。也就是“灵性”又称“灵心”。这是人的先天特性。这种特性不是每个人都相同,或表现在同一方面。即使表现在同一方面,同一领域,其差别也很大。这个差别是可以在学习和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发生变化。但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比如在体育运动中的乒乓球运动,在乒乓球员之中,有的善于进攻,有的善于防守。有的爆发力强,有的则弱。之所以有这些不同,是由人的先天条件决定的。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实干,有的人巧干。这就是先天素质的差别。“修心”还需要有外部条件的配合,例如善知识的指导以及正确的修习方式。如果缺乏这些外部条件,“修心”将不会获得园满。

人的行为受人思想意识的支配,这一点目前没有人提出异议。人的思想意识(意念)由两种东西组成,即能量和它所携带的信息。能量和信息都来自于“心”。意念没有形式,没有谁看见过意念是什么样子,是什么味道,是什么颜色。但它却时刻都在我们身上发挥作用。“心”叫人说什么,做什么,人就会按照“心”的信息指令的要求去说,去做。“心”叫人说真话,人不敢说假话。也可以说了不算,它有时候还会编造谎言去欺人欺世。当“心”的指令作用到人体某部位的细胞时,细胞就会采取符合指令要求的内容去行动。可能让人生病,也可以使人去病。人的一举一动都在它的操纵和指挥之下。用意念再配合以特定的手法去除疾病,这在实践中已获得了肯定。是用不着再费神去怀疑的事实。经过强化了的信息指令,可以使人做常人做不到的事情,由于人类的无知和狂妄,使之不能靠近真理。对真理怀疑和拒绝。妄念的负能量往往又和谬误、谎言同流合污。最可怕的是谬误和谎言有时是打着真理的幌子,有很大的欺骗性、吸引力和号召力。权贵们的贪欲,使他们只相信权力和金钱的力量。“有钱能使鬼推磨”,在金钱面前,神鬼都为其开道,保驾护航。在弱势群体中的一些人,只要给一点甜头,便感动得五体投地。他们心中相信救世主,不相信独立的自我价值。

在道德缺失和整体素质低下的社会环境中,确立“修心”的信心绝非易事。当我们和朋友谈起有关“修心”的话题时,有人就会说:“这是别人的事,和我无关。”还有人会满自信的说:“我不信那一套”。还有人会说:“我性格比较急,坐不下来。修心是内向性格人的事。”等等。其实,越是具急燥心理的人,越要通过“修心”使心变得平静稳定。东杜法王仁波切注③在《心灵神医》中说,对我们自己和治疗练习具备信心,也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充满了无止境的迷惑和恐惧。但只要我们中断日常习惯投身于训练,即使是很短的时间,都可以经验到某种真正的利益。”“不要处处都加上我们的习惯性见解,这提醒我们这个世界多么宽广,等着我们去诠释。”这些话给我们的啟示是要放下对于“自我”的执著,让我们体悟到自己的心理造作和习惯如何在阻碍我们安祥的本性。

对“信心”的确立,“爱心”是“修心”的根本基。“爱”的范畴很广,内容很多。人们最熟、最常提到的男女之爱,母爱、父爱以及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爱等,这些是“爱”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心”中的爱较之平常之爱要广阔得多。它是一种“大爱”,要去爱所有的人。不分亲疏。当他们有困难的时候,要伸出双手去帮助们他们解决困难。当他们的心受到伤害时,要用自己关爱之心去温暖他们。给他们以心灵的慰藉。也可以把他们的病痛转化到自己身上,让他们恢复健康。有人问索达吉堪布仁波切:若有非佛教徒,未皈依的,教他们修习自他交换法,有任何危险吗?堪布仁波切答:“没危险,这是最有价值的换位思考。”注④ 我们不单单只在物质和精神上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和痛苦,还要帮助人们找到制造痛苦的根源。当然,这种大爱也不是绝对的。观世音菩萨为拯救众生,也会应缘而化现。中国民间有三十三观音;《阿婆缚抄》中有三十八观音;《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经》中有二十五化身或四十观音,西藏经典有二十八化身等。观音菩萨为度众方便,有时也化现凶相。当慈悲无法感化恶人之时,只能将其除掉,以拯救更多的人不被恶人伤害。这是观世音菩萨愿力、法力的无限。化现神力只是观世音菩萨完成使命的方便。除恶扬善法理所属。在佛教密宗里各种成就金刚萨埵皆显威怒凶恶之相。世间有善道,恶趣。除恶驱魔必以恶怒之威以震群魔,凡镇邪皆以威恶之声以镇之。

佛教认为:业报因果是关於宇宙物理规律的一种极为广泛的看法“随机发生”不是物质世界的主要观象。也不是个人机遇的运行准则。业报可以归纳为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则,任何制造痛苦的人都会在心识的最深处种下痛苦的潜因。这种果报起初完全看不出来。仿佛一个印痕或一粒种子被植入人类意识中极微妙的层面(甚至比心理分析学家所形容的无意识更加微妙)里。一种成熟过程由潜伏状态开始发展,通常经过许多世,甚至数百世之后,业报的种子最后会明确地表现出来,决定整体的存在状态,(性别、财富、外表特征、智力、感情特质等)或暂时的境遇(一场疾病,一次遭遇、一项成功与失败。)在这个过程中,旧的业痕渐渐被除去,新的业又源源不断地湧入,这个过程一直变动不息。不管你官位多高,财富多少,在因果面前,谁也逃脱不掉。认清了这个道理,我们也就不会像从前那样执著外物,外物也失去了对我们的吸引力。随之,我们那些贪婪和自私的负面心理也相应地有所减弱。尽管念头和欲望仍然还在那里,但也部分地失去了对“心”的控制力。轻松和愉悦开始从“心”中升起。我们的身体状况也得到改善。我们对“修心”的态度从怀疑转为信赖。平时的贪婪和自私也渐渐转为智慧和力量。这种转化开始时是细微的,但是很重要。“大爱”就是由细微的爱一点一滴积少成多而来。

我们这里所涉及的“修心”内容和方式是来自藏传佛教的禅修原理和修习方法“所有的人都要快乐,不要痛苦。因此,我们不能只帮助一些我视为亲近的人,我不能伤害我视为疏远的人。我必须创造一种对所有的众生都平等的心。无贪、无瞋、不分亲疏。我祈求能得到上师和本尊的加持,使我能做到这个。”“他们的身、口、意在三业道完全被各种不同的难以对抗的业紧紧地绑住。他们无始以来就已进入我见的铁笼以及附于它的种种恶见,令其住于心中。任凭任何人都难以打开。还谈什么走向解脱与正等正觉之路?甚至连通往暂时快乐的人天善趣之路都不寻求了。又大又厚又黑的无明之云遮蔽了他们行善除恶之道。如果我不能解救这些不停受到三苦——苦苦、变易苦、行苦——袭击的众生,谁会去解救他们呢。”(引自伦珠梭巴格西/杰佛瑞霍普金斯/波卡仁波切·著《绽放心中的莲花、藏传禅修原理与行法 附:禅修入门指引》注⑤)利他心增多了增强了,利已心自然就会减少,减弱。那些制造烦恼和痛苦的念头也随之减少。由于“我执”的削弱,光明心就显现出来。安祥、开朗、快乐将伴随着我们。“心”的能量也不再无休止地向外投射,去做无谓的消耗。而是把它用于改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这使你年轻了许多。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由于你心绪不乱,清明有序,你有更多充余的精力,去处理好你的本职工作以及你周围的人和事。不管发生了什么,你都有足够的信心去应对。“修心”的成果给人带来的益处显而易见。                                       

               “修心”要领

 

姿势与放松

姿势是“修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修心”的效果。“修心”有多种姿势,其中以坐姿最为普遍。要求如下:

1、双腿双盘或单盘。双盘在佛教中称“金刚坐”“莲花坐”。坐时左脚置於右腿上,右脚置於左腿上。

2、双手手心向上,分别放在两腿的膝部。

3、双肩自然放松下垂。

4、腰稍微挺直,不可左右前后摇摆。

5、头要平稳,不要歪斜。

6、眼部和口部周围肌肉放松,初学者可微闭双眼,有一定基础者可微睁双眼,眼光微微向下。

如果盘腿打坐有困难,可以坐在没靠背的凳子上,小腿与地面垂直,双脚着实踏地。其他要求与打坐相同。也可以仰卧于不十分软的床上,双臂与身体平行放在身体两侧,手心向上。枕头不可过高。双目微闭、两腿分开、与肩同宽。然后静静地躺在那里就可以了。之所以强调姿势的重要,是因为我们在“修心”时必须保证能量通道的端正和畅通。体内精微的脉络无阻,精微的能量才能顺暢地循环于内,这是打通脉结、治癒疾病、使“心”能够安宁的关键。除了端正的姿势之外,“修心”时,身体不可随意摇晃。身体的摇晃,会造成气和能量的动荡,使“心”不能平静。正确的姿势可以制造一种有利于“心”进入平静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的状况会影响“心”的感受。如果由于姿势的问题所造成的外部环境使“心”感到不快,说明身与“心”没有很好的配合。出现这种情形,“修心”将无法正常开展。同时,对姿势的选择也要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要以舒适为条件。在“修心”的过程中必须随时放松我们身上的每个部位的肌肉。肌肉的紧张,不管发生在身体的哪个部位,都会带来身体的不适,影响能量运行。干扰“心”的平静。放松并不等于昏沉散漫。昏沉的“心”会带来极大的疲惫。随之而来的,则是一大堆念头的发生。对于初学“修心”的人来说,不可能做到“修心”的全部要求。在练习“修心”之前,不可以事先设定本次“修心”目标;或对“修心”做先入为主的安排。例如我要修心练习了;千万别出现念头。或者盼望能出现某种感觉。或者想出神通等。这些想法都与“修心”背道而驰。只要我们能静静地坐在那里,自然、放松就可以了。 

                 观想的意义

观想修习是“修心”的最佳方式。观想修习一般都需要有一个辅助物。观想本身并不是只用眼睛,而是要把观想的对象真正落实在“心”里。要全神贯注地对其给以观照。让“心”与对象融为一体。例如观想天空,天空的广阔,清沏,纯净就象我们的“心”。“心”和天空融合,天空就是“心”,“心”就是天空。渐渐地,我们的身体开始变为一个晶莹、透沏的透明体,变得高大,天人合一。当我们观想具有精神意义的对象如观想你的本尊或其他任何一尊佛像、菩萨像。观想佛或菩萨就在心头坐。佛放射的佛光把全身照得通明透亮。佛光穿过身体,照向周围黑暗的世界,周围的世界被佛光照得一片光明。佛光照向受苦受难的众生,使他们离苦得乐,幸福美满。佛光照向更远的地方,使更多众生得以解脱。佛就是我,我就是佛,这是一种亲证性的模拟体验,以激发我们的慈悲和智慧,从而打开我们被阻塞的“心智”。我们的“心”会感到从未感受过的喜悦。初学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习才有可能感受到这种难以言表的喜悦。首先要修习如何使“心”专注。修习初始,念头会接蹱而来。关於这一点,我们后面会提到这个向题。“修心”是精神训练,只有专注,才有效果。这种修习是属於正念的修习。正念的修习就是要我们全神贯注当下发生的一切。而不是过去和未来。过去和未来,就像天空浮动的云、前面的已飘得无影无踪,后面的还没跟上来。我们不清楚云从哪里来,又飘向何方。因此,我们总不能用过去和未来折磨自己。正念修习从根上就是要使我们的“心”变得稳定。把“心‘的各个层面集中到清明的层面上来。这样做又不能使“心”变得刻板,要始终处于轻松、开放的状态之中。我们活在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各式各样的社会活动,有对家庭的责任。所以,我们要把“修心”的成果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改变我们自己的同时也改变周围的环境。现代人在生存面前总是想方设法企图改变外部环境以适应自身利益的需要。 而不想去改变自己。改变外部环境的做法最终只能是徒劳无益。

我们这里谈到的“修心”原理与方式是来自佛教密宗。也就是藏传佛教。佛陀教育不单单是专门为出家人或者皈依佛门的居士设立的。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余年,不完全是为了渡化他周围那些弟子,而是为了度化所有的众生。多识·洛桑图丹琼排仁波切在《爱心中爆发的智慧》一书中指出:“佛这个名称的含义是“醒悟”者。即从虚妄颠倒意识的梦中觉醒。完全彻底地悟出一切事物的终极真理。但这只是“佛”这个名称的含义。做为“佛”的定义,还需要补充这样一句话:无我,无私,以无比慈爱的怜悯心和大智慧利乐众生为已任者为 “佛”。觉悟是自身的解脱。以慈悲和智慧度脱众生是“度众公德”才是“佛”的完整定义。”东杜法王仁波切在《心灵神医》一书中指出:“在佛教中,察觉当下发生的一切,称为正念。当你观想佛,菩萨并把他们与自己融为一体时,这种喜悦的心理增强了你对修习的信心,也能勇敢地面对自已现在的和以前的缺点。”“观想”修习带来的副产品即通过观想用意念去治疗疾病,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简单易行,见效快的诊疗方法。这里就不详细介绍。

                 关於念头

 

要求在“修心”中断除念头是非常困难的。在“修心”中,念头比平时还多。心绪也显得杂乱。这是好现象。这是通过“修心”使自己比平时安静了许多,说明你已经能够感觉到你平时觉得无所谓的念头让你麻木了。这时,你必须保持清醒。不可以有任何懊恼。念头从“心”中升起,它是“心”的组成部分。对待念头应该没有分别心,你不把它当回事,它也就不会干扰你。最好的办法是让念头自升自灭。对待念头,有以下几个错误:

 

跟随

 

“修心”中出现了念头,有一种错误是“心”跟着念头走。不但一路同行,还不断地给念头提供营养,把念头喂养得粗壮结实。好让它有足够的精力去制造更多的念头。其中包括利用“修心”的机会去制定关於未来的计划,或思考采取怎样的办法去和对手竞争,或这件生意如何做才能赚更多的钱等等。如此下去,念头足以将我们的“心”淹没、窒息。

 

压制

 

在“修心”中对念头进行压制,不许念头出现,这是很难做到的。压制念头的做法就像将水面上飘浮的气球压入水中,当你一松手,气球又浮了上来。压是压不住的。压制念头的想法本身也是一种妄念。用妄念去压制妄念,其结果会越压越多。这时,烦燥将从“心”中升起,很容易对“修心”失去信心。认为自己不适合这种修习。或干脆认为自己无能而灰心丧气。在念头面前,我们不能刻意去压制它们,要把念头当做“修心”的良药。是它提醒了我们,告诉我们“修心”的必要性。

 

先入为主地设定“修心”目标

 

我们说过,我们要认真地把握由“修心”而产生的光明境,这样会使我们停止不善之行。但这不是说我们要“执著”这种光明境,而把这种前次修行的感觉设定为下次“修心”的目标。这种设定没有任何价值可言。这是一个种由妄念带来的“执著”。这种想法与正念的“修心”毫不相干。因为在“修心”之前,根本不会知道此次修习会发生什么。当所设定的目标或企盼的“修心”感受没出现时,焦躁情绪便随后升起,直至无法继续修习下去,执著观想对象也会使心出现亢奋状态。用妄念去指导“修心”很可能走火入魔。并由此给精神带来极大的伤害。想在“修心”中获得某种成果,或设定或追求某种感觉,都将徒劳无功,我们应该严肃认真地了解“修心”的知识,重新确立信心。打消对“修心”的疑虑以及不切实际的期望。“修心”的效果都是在放松和清明中自然发生的。这种效果是在实修中的亲证,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而且这种亲自经验的感受是用语言也无法去表敘。只是某种感受而已。

 

时间的安排


如果对“修心”已经很熟练了,可以随意安排修习时间。对于初学者,时间的合理安排就显得十分重要。修习时间的持续性和合理性是对“修心”信心的考验。在固定时间的约束下,“修心”会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不论是对待何种新生事物都会从一开始的“鲜感”到后来的“无所谓”的转变。认知心理学称其为“新奇期”和“倦怠期”。“修心”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因此,固定的时间是使“修心”能够正常进行的保证。在时间固定的前题下,时间的长短在解决“心”的问题上不起决定作用。我们必须去如法修习,不可胡修瞎练。对“修心”的感受不可以执著。不可以追求上次“修心”的感觉。追求本身是妄念,妄念只能带来烦恼,不会带来轻松和悦愉。

 

   图像、声音和神通

 

在“修心”过程中,可能会看到某些图像、听到某种声音。这是修习中常见的现象。这说明你的功夫已比较深入。另一方面,这也并不是一种好现象。有些图像和声音可能由妄念所致,有些情况则是由外界因素造成的。如果为此而得意,那就会与正念的修习越走越远。“现在作功夫的人有一点点小境界,耳边有人告诉你将要发生什么事情,有什么人来了,是什么模样的,这是耳报神告诉的。但是,有的人自以为有智慧神通了,能预知什么人要来,什么事要发生,于是自鸣得意,啊!这多好,我有先知了。其实一点也不好。因为这是传递鬼在做崇。你和他粘久了,就要被他利用被他所害了。这个鬼怎么来的呢?就是这个人活在世上时,专门结党营私,助恶兴讼,帮人做坏事,帮人打官司,谋私害命等。造了地狱罪,是放墮地狱受苦,地狱受苦完出来了,他前世结党营私,专门做坏事的习气还在,而且还很重,所以,他就附人为自体,给人说一些未来事。因此,叫传递鬼。不是什么好东西。”(见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注 ⑥“还有一批执著神通的人,修持倒也认真,但当他们功夫得力,恰到好处时,忽然根尘脱落,前后际断,因不见神通显观,又无人指点,不识这是什么,错过了明心见性的良机。自己不识而错过倒也罢了,还要以此来否定他人,反说明心见性甚难,岂不可笑可悲。”(见元音老人《佛法修正心要》),那些巫婆神汉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灵鬼”附体。他们所谓的“神通”是来自“灵鬼”。人有“依通”,鬼有“鬼通”。如果我们心中妄念不起,那些“灵鬼”就不会乘机而入。“生命的困境,不一定只是障碍。千万不要放弃超越的机会。或许这是我们转化烦恼增长智慧的良机。我们应当知晓,喜悦,幸福经常乘着从忧伤中生出的智慧翅膀飞翼。让我们乘着禅登上人生的更高顶峰。让我们的心从此开朗发光,我们的心愿也将一一圆满。”(洪啟嵩《疗心》)注⑦。

“修心”是非常单纯的事情。它既不复杂,也不神秘。我们觉得“修心”不易,是因为我们的杂念太多。光有新鲜感和热情是不够的。还要在正念的指导下能耐艰辛,持之以恒。不能把它当成临时服用的药物。它也不是时尚的奢侈品。“修心”能改变我们的生存状况,找回我们原本珍贵的生命价值。

1索甲仁波切(so gy al Ri npoc He)出生于西藏。由本世纪最受尊敬的上师蒋掦钦哲仁波切养育成人。后来被上师认出是拖顿索甲的转世。197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比较宗教学。1974年开始弘扬佛法。在欧美各地生活中,教学二十多年。使他通达西方的心灵。由于他思路清晰、从容自在、幽默风趣、弘法时,深得听众欢迎。他为繁复的现代世界发展出一套解决西藏佛法要义的方法。《西藏生死之书》一问世,便畅销全球。这可以说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引自《西藏生死之书》。

2多识·洛桑图丹琼排仁波切,笔名多识·东丹宁洛。1936年生。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朵什寺第六世寺主活佛。曾先后在藏传佛教著名寺院天堂寺、拉卜楞寺拜十多位高僧学者为师。学习了五部四续,显密经论和因明,声明等大小五明学科。得到藏传佛教格鲁派学修灌顶及随许的系统传承。后从事藏语文学教学工作。其间自学了汉语言文学。现为西北民族学院藏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研究员。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干事会干事。香港藏学会第二届名誉会长等各种职务。系当代雪域深孚众望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引自《爱心中爆发的智慧》)

3东杜法王仁波切(Tu Lku TH ON DOUP)出生藏东一贪苦家庭。五岁时,被认出是藏东学术重镇杜竹千寺一位著名上师的转世。接受培育成为藏传佛教宁玛派大成就者。其才学俱丰,现为美国哈佛大学客座教授。著有许多西藏佛教书藉。包括《禅修大师和奇迹》《觉悟之旅》《大园满修习》等。

4索达吉堪布,生于1962年。依止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为根本上师。驻锡于喇荣五明佛学院主管汉僧。因感汉地佛子因语言障碍无缘接触藏传佛教,故将大量藏文经论译成汉语。并以窈诀方式传讲。二十多年日不缺讲,夜不乏译。1990年至1999年曾前往欧美及东南亚等多国弘法。近年来,应邀前往清华、北大、复旦、浙大、港大等高校与众多学者,学子进行交流。深入浅出地展示佛教奥秘。令萃萃学子受益匪浅。

5现年75岁的梭巴格西,9岁时在甘丹法轮寺出家。19岁在色拉寺受教于四位格鲁巴非常著名的教师。37岁被选为达赖喇嘛考格西时的七位口试教师之一。并於1967年受邀至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任教职。是西藏佛学研究的主要推动者。教授藏文,佛教教义哲学及印度、西藏佛教专题研究等。

波卡仁波切·一九四0年出生於藏西地区游牧家庭中。经第十六世大宝法王认证为上一世波卡仁波切之转世,在藏传佛教中最伟大的上师之一卡卢仁波切(Ka lu Re npo che)指导下完成两次三年三个月的传统严谨闭关。藏传佛教香巴噶举传承之法脉持有者。担任多所寺院之闭关总导师。亦广受其他教派所推崇。

6元音老人·讳姓李名钟鼎。1905年农历十月二十七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市。200025日(农历正月初一)于上海住所园寂。200046日(农历三月初二)在浙江省普陀山荼毗,喜得舍利数以万计,供奉各方。年轻时随天台宗大德兴慈法师习天台;复随范古农老居士学唯识;继依华严座主应慈老和尚习华严,深入禅观。继而依王骧陆居士修心中心法。彻悟心要。得大成就。并于1958年受阿阇黎灌顶接法弘道。后人尊称为心中心法三祖。受法弟子遍及国内外。

7洪啟嵩,著名禅学大师。是实践并开动普遍觉悟的学者。其自幼就思考生命的真谛。并参学各派禅法。寻求生命升华超越之道。

2004年起,应邀至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俄亥俄州立大学演讲教学。主讲深层心灵修炼。2008年起,应邀至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演讲教学,在各地都引起极大反响。著有《喝茶解禅》《飮一杯心茶》《养生从放松开始》等多部名著。


上一篇:游思草堂文集3

下一篇:游思草堂文集5